|
彭城地方戏:梆子戏和柳琴戏
发布时间:
2012/6/8 点击
1048
次 |
徐州梆子戏,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,曲调的快慢节奏由一副鼓板和梆子来指挥而得名,当地群众又称其为“大戏”。已流行于江苏北部三四百年,是江苏省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代表性剧种之一。 徐州梆子戏的表演继承了中国古代戏曲载歌载舞的传统,有自己艺术规律和整套的文学、音乐、舞蹈与技艺融于一体的表演程式。表演以虚拟为主,虚实结合,强调感情真实,节奏强烈,程式上规范严谨,技巧性高,具有淳厚、朴素、明朗的地域特色。徐州梆子戏具有较高的观赏性、审美性、思想内涵、审美理念及历史文化研究价值,是戏剧文化宝库中的独特财富。 柳琴戏是目前徐州地区本土剧种之一。柳琴戏的唱腔曲调优美动听,表演质朴幽默,雄中蕴秀,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。尤其柳琴戏的女腔腔尾常有上行七度大跳的拉腔,独具听觉魅力,闻之魂牵梦绕,因此观众至今仍昵称柳琴戏为“拉魂腔”。现在徐州附近民间仍流传着“三天不听拉魂腔,吃饭睡觉都不香”的民谚。 徐州是南北艺术交汇的必经之地,受此影响,柳琴音乐中至今仍存有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两种成分,所以江苏柳琴戏既有南方音乐的古朴舒雅,又有北方音乐的火爆激越。 柳琴戏的剧目大多来自民间故事、历史传说。因为柳琴戏酝酿、形成于我国清代农耕时期,艺术的先祖又均来自于农民、灾民,他们是剧目创作的主体,所以柳琴戏的剧目也必然以农民的审美情趣为依据,形成了质朴、幽默、爱憎分明、充满憧憬风格的特点。
|
|